妇产科

病例分享:羟氯喹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围妊娠期患者全程护航

作者:病例 来源:病例 日期:2023-08-31
导读

         患者病程简述 基本情况:32岁女性患者,于2023年6月28日入院治疗。 主诉:停经35+4周,双胎,左手腕不适3天。 现病史:患者末次月经(LMP)时间为2022.10.20,推算预产期(EDC)为2023.7.27,停经12+周查双胎妊娠,双绒毛膜双羊膜囊,抗SSA抗体阳性,余均阴性。于当地风湿免疫科就诊,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)病情稳定,可继续妊娠,风湿免疫科定期复查。孕期口服甲泼尼龙

关键字:  双胎 

        患者病程简述

        基本情况:32岁女性患者,于2023年6月28日入院治疗。

        主诉:停经35+4周,双胎,左手腕不适3天。

        现病史:患者末次月经(LMP)时间为2022.10.20,推算预产期(EDC)为2023.7.27,停经12+周查双胎妊娠,双绒毛膜双羊膜囊,抗SSA抗体阳性,余均阴性。于当地风湿免疫科就诊,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)病情稳定,可继续妊娠,风湿免疫科定期复查。孕期口服甲泼尼龙4mg/8mgqod、硫酸羟氯喹0.2gbid,孕前口服阿司匹林0.1g qd。孕期风湿免疫科监测病情稳定。停经21+周查抗体均阴性。停经27周行胎儿心超提示未见重大畸形。孕34+5周收住院评估,两胎儿发育良好,停用阿司匹林,风湿免疫科会诊,适时剖宫产终止妊娠。现停经35+4周,双胎,左手腕不适3天。

        既往史:患者于1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颜面部红斑,跨越鼻梁呈蝶形分布,于当地医院复查血小板7×109/L,尿常规示尿潜血(+++),尿蛋白(++)。后就诊于我院,查血红蛋白(HGB)84g/L,血小板计数(PLT)10×109/L,24小时尿蛋白定量2.02g(尿量2500ml),抗核抗体(ANA)(1:1000)、抗Sm抗体、抗心磷脂抗体IgG均为阳性,总补体活性(CH50)、补体C3、C4降低,核周型(p-ANCA)及胞浆型(c-ANCA)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阴性,明确诊断为“系统性红斑狼疮”。行肾穿刺活检,病理提示不典型膜性肾病,狼疮肾炎(LN)V型,予口服甲泼尼龙40mg/日维持,逐渐减量,不规律应用环磷酰胺。

        9年前受凉后病情再次反复,就诊我院,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80mg×3日治疗后减量至40mg×3日控制病情,随后改口服泼尼松12mg/日维持,同时予硫酸羟氯喹改善病情,之后病情间断活动,未再复发。5年前停用环磷酰胺。

        患者于2018年妊娠,口服甲泼尼龙16mg/日,硫酸羟氯喹0.2g/次,2次/日,阿司匹林100mg/日治疗,无血压高,无血糖高。孕33+周时考虑SLE病情轻度活动,收入风湿免疫科给予甲泼尼龙40mg×3日治疗。孕37+5周因产程中宫内感染?剖宫产一女活婴,重2650g。术中组织弹性差,易出血,手术顺利。术中、术后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mg,术后2日、3日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20mg,之后恢复口服甲泼尼龙16mg/日,硫酸羟氯喹0.2g/次,2次/日,患者病情稳定。

        家族史:否认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家族遗传性疾病史。

        体格检查:体温36°C,脉搏86次/分,呼吸25次/分,血压120/75 mmHg。身高156cm,体重75kg,一般情况好,神清语利,活动自如,双肺呼吸音清,心率86次/分,律齐,未闻及病理性杂音,腹软,膨隆,无压痛,肝脾未及异常,肠鸣音正常存在,腹部剖宫产瘢痕处无压痛,外阴未见异常,双下肢无浮肿,双手臂活动自如,无浮肿。

        实验室检查:抗双链DNA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(2023.5.16抗双链DNA抗体阴性;2023.6.16抗双链DNA抗体阳性1:10);抗核抗体阳性(2023.5.16抗核抗体1:100;2023.6.16抗核抗体1:320);余抗体阴性。

        辅助检查:超声提示双胎妊娠,双绒毛膜双羊膜囊,一胎儿如孕35周,一胎儿如孕37周,头横位。

        临床诊断:

        1)剖宫产史的妊娠

        2)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

        3)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

        4)妊娠期轻度贫血史

        5)重度骨质疏松

        6)狼疮肾炎史

        7)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史

        8)孕5产1,孕35+4周,头横位

        患者治疗史:

        ·原治疗方案:孕期口服甲泼尼龙4mg/8mgqod、硫酸羟氯喹0.2g bid,孕前口服阿司匹林0.1g qd。孕期风湿免疫科监测病情稳定。孕34+5周停用阿司匹林。

        ·当前治疗方案:请风湿免疫科会诊,建议术前、术中、术后1日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mg,术后2-3日静脉滴注甲泼尼龙20mg,术后4日改为口服泼尼松。哺乳期持续口服硫酸羟氯喹。

        ·随访与转归:2023.6.29 00:45 自然破水,孕35+6周,因“双胎、未足月胎膜早破,剖宫产史的妊娠”急诊行剖宫产。娩一女活婴,重2360g;娩一男活婴,重2550g,术中子宫收缩乏力,产后出血520mL,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。术后患者恢复良好,顺利出院,产后定期随访,未见异常。

        病例总结

        SLE是一种以育龄期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。国外关于SLE的发病及患病率数据显示,SLE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女性在20岁至绝经期前之间发病率明显增高1。LN是SLE引起的肾脏损害2,约50%的SLE患者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,而肾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肾脏病变者可达90%。本例患者为SLE合并LN,9年前病情复发后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控制病情,随后减量维持,同时联合羟氯喹改善病情,患者此后未再复发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直以来,羟氯喹都是治疗SLE、LN的基石。《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》明确指出,对于无禁忌的SLE患者,推荐长期使用羟氯喹作为基础治疗3。《狼疮肾炎诊疗规范》同样指出,羟氯喹为治疗LN的基础用药,可以长期使用2。本例患者长期使用羟氯喹作为维持治疗,有助于稳定病情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年轻女性生存期延长和生活质量提高,婚嫁和生育已成为广大SLE患者的强烈需求。SLE患者的生育能力与非SLE同龄女性相比无显著差异,但由于妊娠期性激素水平改变对SLE病情产生不利影响,导致SLE患者妊娠期出现病情复发或加重,同时,SLE患者合并的重要脏器损害、自身抗体、药物等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妊娠期患者及胎儿健康4。

        一项前瞻性分析证实,与非妊娠期相比,妊娠期SLE发作的发生率升高,产后3个月时,SLE发作的发生率也高于非妊娠期,而妊娠期持续使用羟氯喹治疗,可使妊娠期和产后3个月SLE发作的发生率降低5。可见,羟氯喹对于预防妊娠期和产后SLE发作有重要作用。

        图1使用羟氯喹与妊娠期及产后狼疮发作的影响

        一项前瞻性分析,纳入1985~2015年期间1349例SLE女性,其中包括304例妊娠女性,58%的孕妇使用了羟氯喹(HCQ),旨在评估妊娠对SLE狼疮发作的影响及HCQ治疗的预防效果。

        另一项临床试验显示,妊娠期间接受羟氯喹治疗(观察组)患者的SLE发作率显著低于妊娠期间接受常规对症治疗(对照组)的患者(25.64% vs. 51.28%,p<0.05),胎儿足月出生率显著更高(84.62%vs. 58.97%,p<0.05),而不良妊娠/胎儿结局发生率显著更低(17.95%vs. 44.44%,p<0.05)(图2)6。可见,羟氯喹能显著改善SLE孕妇的妊娠结局。

        图2羟氯喹显著改善SLE孕妇妊娠结局

        一项临床试验纳入78例SLE孕妇,随机分为观察组(妊娠期间接受羟氯喹治疗,n=39)和对照组(妊娠期间接受常规对症治疗,n=39),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,以探究羟氯喹对孕妇妊娠期治疗疗效。

        《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》明确表示,羟氯喹可降低SLE孕妇的早产率、减少狼疮复发、减轻病情,同时降低发生胎儿不良结局的风险,持续的羟氯喹治疗可降低妊娠期间和产后SLE的复发,如无禁忌,建议在整个妊娠期间持续使用羟氯喹3。并且,《2022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殖与妊娠管理指南》建议哺乳期可使用药物维持SLE病情稳定,其中包括羟氯喹4。本例患者在妊娠前即稳定服用羟氯喹作为维持治疗,在妊娠期、哺乳期仍持续服用羟氯喹治疗,病情保持稳定。

        总而言之,羟氯喹是SLE、LN的治疗基石,不仅能有效缓解病情,还可显著降低妊娠期及产后SLE发作及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,改善母婴结局,安全性高。因此,对于无禁忌的SLE、LN患者,推荐长期使用羟氯喹作为基础治疗;对于妊娠期患者,推荐全程使用羟氯喹治疗,并可在哺乳期使用羟氯喹以维持病情稳定。

        参考文献:

        1.李春红,等.临床肾脏病杂志. 2019;19(08):628-632.

        2.张辉, 等. 中华内科杂志, 2021, 60(9) : 784-790.

        3.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,等.中华内科杂志, 2020,59(03):172-185.

        4.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,等.中华内科杂志. 2022;61(11):1184-1205.

        5. Eudy AM, et al. Ann Rheum Dis. 2018 Jun;77(6):855-860.

        6. Liu EL, et al. Allied Academies. 2018;29(5):980-983.

分享:

相关文章

评论

我要跟帖
发表
回复 小鸭梨
发表

copyright©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复制、转载或镜像

京ICP证120392号 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  京ICP备10215607号-1  (京)网药械信息备字(2022)第00160号
//站内统计 //百度统计 //谷歌统计 //站长统计
*我要反馈: 姓    名: 邮    箱: